但问题是——放着 = 浪费!
来看看呆滞库存带来的“连锁反应”:
资金占用:你花了钱囤货,这些货卖不掉用不了,那这部分钱就是死账;
仓储资源紧张:占库位、占人力、还影响高频物料的拣选效率;
影响生产和计划判断:明明系统里有库存,但现场根本不能用,误导采购和计划判断;
可能产生安全风险:某些化学品、易腐品过期堆积,会引发安全隐患;
资产贬值+会计减值:如果长时间不用,财务还得提“存货跌价准备”,账面难看!
所以,别再把呆滞库存当“可惜的资源”,它其实是企业管理的“慢性出血点”!
三、一套标准化处理流程,把“清货”这件事系统化
呆滞物料不是靠一拍脑袋“清一清、甩一甩”就能解决的,它本质是一个跨部门、跨职能的系统性问题。
要想真正清得干净、管得住、后续不反弹,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处理流程,并且最好结合进销存系统来跑通它——让数据自动跑、流程在线流、动作可闭环。
下面这6步,是我们推荐的标准处理流程,并配上每一步该怎么通过系统来配合落地。
Step 1:建立呆滞物料识别规则 —— 系统自动识别 + 预警机制
首先要统一呆滞识别标准,不能凭经验拍脑袋,更不能靠仓库一个人看数据。你得让系统来跑这套规则。
系统配置建议:
在进销存系统中设置识别逻辑,比如: 未动用时长 > 90天; 单品库存金额 > 1000元; 动销频次 < 2次/年; 库存/年需求比 > 200%;
系统自动每日/每周生成“呆滞库存预警报表”,高亮出问题物料;
报表字段包括:物料编码、名称、库存数量、金额、责任部门、最后一次出库时间、归属项目等。
核心价值:你不用每次去翻Excel,系统自动识别,定期提醒,极大提升效率和覆盖率。
Step 2:分类分级管理 —— 系统打标签、分组查看
呆滞物料不能一锅端,要按“能不能用、值不值得清”来分类。
系统配合做法:
在系统中为每条物料打上处理建议标签,比如:通用可调拨、项目专用、技术淘汰、超收重复;
支持对呆滞物料分组展示,分类统计金额和占比,便于制定针对性策略;
为每类物料预设推荐处理方式,并在系统中内嵌操作流程(比如“调拨建议→发起调拨单”)。
核心价值:帮你做到“分类清理、策略分配”,不会一刀切浪费资源。
Step 3:跨部门协同确认和责任归属 —— 系统内责任绑定 + 多方反馈
识别出来的呆滞物料,必须“谁的锅谁处理”,否则没人愿意接盘。
系统配合做法:
每个物料绑定责任部门、采购/设计/项目负责人;
系统自动将呆滞清单派发到相关负责人待办任务中,设置反馈时限;
所有人在系统内提交处理建议并签字确认,责任链条留痕。
核心价值:从“没人管”变成“必须管”,流程清晰,扯皮减少。
Step 4:制定处理方案(五种路径)—— 系统流程化操作,动作有记录
每一种处理方式,在系统里都应该有标准操作路径,不能靠口头说。
系统处理方式举例:
核心价值:所有动作在线走流程、自动留痕,方便复盘、审计、对账。
Step 5:制定清理计划 + 排期执行 —— 用系统建立“呆滞清理看板”
呆滞处理要当成一个“专项项目”来管,有台账、有责任人、有时间表。
系统配合做法:
在系统中建立《呆滞物料清理台账》模块或看板,支持字段配置(如处理状态、责任人、预计完成时间);
每个处理动作自动挂进看板,支持筛选、提醒、统计;
系统内设置提醒机制,清理进度延迟自动预警。
核心价值:处理不再依赖人工台账、周会催促,系统自动驱动进度推进。
Step 6:复盘机制 + 问题闭环 —— 系统数据沉淀 + 报表分析
清完不是结束,而是优化机制的开始。
系统配合做法:
每次清理完成后,系统记录物料处理路径、耗时、回收金额、损失金额;
自动生成“呆滞物料成因分析报表”,按责任维度分类统计;
配合流程改进,比如: 系统增加BOM变更提醒; 增加采购超订逻辑校验; 增加项目完结物料清理自动推送。
核心价值:处理完是结果,反推机制才是进步。系统数据能沉淀、能分析、能优化,才是真正用起来了。
Q&A
Q1:小公司没系统,怎么手动处理呆滞物料?
A:用 “Excel + 责任到人” 模式分三步落地:
建立呆滞台账:按物料编码、名称、库存数量、最后出库时间建表,每月人工筛选 “超 6 个月未动 + 金额> 500 元” 的物料;
分部门认领:采购负责超订物料、设计负责技术淘汰物料、项目组负责专用剩余物料,每周汇报处理进度;
土法盘活:通用物料在内部工作群 “以物换物”,过期包装物料改造成简易耗材,积压零件打折卖给供应商。
Q2:怎么预防新的呆滞物料产生?
A:落实 “三查机制” 阻断源头:
计划查冗余:采购下单前,核对历史 12 个月出库数据,超过平均用量 1.5 倍需经主管签字;
生产查尾料:项目完结后 3 天内,仓库盘点剩余物料,能调拨的同步至其他项目台账;
设计查变更:BOM 图纸变更时,系统自动标记旧物料,采购接单时弹窗提醒 “是否有替代库存”。
Q3:处理呆滞物料时怎么减少损失?
A:按物料类型选适配策略:
通用型物料:内部发起 “呆滞物料调剂会”,跨项目组低价流转(如 A 项目剩余螺丝按 5 折转给 B 项目);
包装类物料:修改印刷模板后二次利用(如将旧款产品包装盒加贴新品标签);
技术淘汰件:拆解可用零部件(如报废电机拆出轴承用于维修),剩余废料统一回收变卖。
写在最后:清的是库存,改的是机制
呆滞物料处理,不是一场“仓库突击战”,它是对一个组织“前端计划 + 中段采购 + 后段消化”能力的系统反思。
能把呆滞管好,就说明你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库存周转不起来,可能不是因为“清得不够快”,而是“生得太随便”。
这篇文章给你的是一套可以落地的“处理方法论”,从识别到执行,每一步都能落到人、落到动作、落到系统。
如果你正在为“库存积压”、“仓库爆满”、“资金周转慢”而发愁,不妨把这套流程拿去试试,先从最常见的“通用呆滞物料”下手,试一个季度,你会看到库存报表的数据,真的是“动起来”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